【眼鏡蛇效應】
作者:不詳
什麼是眼鏡蛇效應?眼鏡蛇效應,也稱毒蛇效應,指針對某問題做出的解決方案,反而使該問題惡化。
該術語用於形容政治和經濟政策下錯誤的刺激機制。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問題,很多是來源於為解決問題而作出的正當嘗試。在企業中,也指公司獎勵某些狹隘的指標,無意間使得其他更有價值的長期計劃徹底受到忽視。
眼鏡蛇效應一詞來自殖民時期印度的逸聞:
英國政府計劃要減少眼鏡蛇的數量,因而頒佈法令說每打死一條眼鏡蛇都可以領取賞金。然而印度人為了賞金反而開始養殖眼鏡蛇。
當英國政府意識到這種情況而取消賞金後,養殖蛇的人把蛇都放了;放出去的蛇繼而大量繁殖,結果眼鏡蛇族群數量反而上升。現今該術語用於形容政治和經濟政策下錯誤的刺激機制。
在殖民時代的印度,德里市民受眼鏡蛇大量繁殖之苦,這顯而易見是個需要破解的問題,鑒於眼鏡蛇帶來的害處比如死亡。為了減少城市裡爬行的眼鏡蛇數量,當地政府懸賞捕殺它們。這似乎是個非常合理的解決方案。豐厚的賞金讓很多人開始獵殺眼鏡蛇,這導致了預料中的結果:眼鏡蛇數量減少了。
這裡是事情開始變得有趣的轉折點。
隨著眼鏡蛇數量減少,野外再難尋到眼鏡蛇,人們於是表現出了卓越的企業家才能。他們開始在家裡飼養眼鏡蛇,然後像以往一樣,殺死這些“家蛇”,以獲得賞金。這就帶來了一個新問題:當地政府意識到,在這座城市裡,肉眼可見的眼鏡蛇已經非常稀少,但他們仍然按照之前的水平支付賞金。
市政官員做了件合情合理的事:他們取消了賞金。那些在家裡養眼鏡蛇的人,也相應地做了一件合情合理的事:他們把現在毫無價值的眼鏡蛇放歸街頭。誰想要滿屋子的眼鏡蛇呢?
最後,在懸賞結束後,德里市民面臨的眼鏡蛇問題,比之前更嚴重。滅蛇計劃的意外後果,是街道上眼鏡蛇的數量增加。
這個案例成了一個典範:試圖解決問題的努力,最終反而讓規則制定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更趨於惡化。
眼鏡蛇效應所帶來的啟示
眼鏡蛇效應的本質原因是我們在觀察世界的過程中,養成的因果關係思維主要是直線思維。但僅僅消除產生問題的原因並不一定能夠真正解決問題,因為在解決過程中,忽略了民眾趨利的本性,極有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意外。
眼鏡蛇效應提醒我們,任何事情都比我們想象得複雜和不可預測。因此,建立即時反饋機制並做出調整是目前最可行的辦法。好心辦壞事作為經濟學的一種現象,警示著人們要及時注意意外的發生,在不斷反饋中改善自己的行為。
人們對政府強加的每一條規則、規章和命令都會做出反應,而他們的反應所產生的結果,可能與立法者所期望的結果大相徑庭。
因此,儘管立法仍有餘地,但在這個領域,需要無比的謹慎,也需要極大的謙卑。遺憾的是,在那些立法者身上,這些性格特徵並不常見,這就是為什麼“眼鏡蛇問題”的實例如此遍地開花。
政府應該如何應對眼鏡蛇效應
這需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。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人有兩種屬性,一種是“經濟人”,一種是“社會人”。“經濟人”屬性指的是一個人會為自己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,更大的物質報酬。比如上文所談到的養眼鏡蛇的印度人,他們身上就體現出很強的“經濟人”屬性。而“社會人”屬性指的是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,社會的好壞與自身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,所以自己會爭取為社會做些事情。很多樂於參加公益活動的人就能體現“社會人”屬性。
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,其“經濟人”屬性往往會比“社會人”屬性更占據主導地位。“立法者”在出台某項法律或政策時,必須保持極大的謙卑和極大的謹慎,既要考慮“社會人”屬性,也要考慮“經濟人”屬性。
上文所說的眼鏡蛇危機事件,就是政府過於刺激“經濟人”屬性,完全忽視了“社會人”屬性造成的。對此,我覺得有兩個辦法可以參考:
一是減弱“經濟人”屬性,可以把獎勵標準降低到養蛇成本之下。這樣一來,養眼鏡蛇成了賠本生意,自然無人再養。殺野外蛇依舊有利可圖,會讓群眾繼續消滅眼鏡蛇。
二是增強“社會人”屬性,通過加大宣傳,呼籲群眾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消滅眼鏡蛇。實際上,增強民眾的“社會人”屬性,使得人人愛社會,才能營造一個美好的未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eff Lam 的頭像
    Jeff Lam

    林Sir的部落格

    Jeff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