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楊宜作兩家春
來源:聯合早報 作者:孫志賢
新加坡和香港都被英國統治過,多年來各自發展,就像在不同家庭長大的兄弟,各自較勁,卻又互相扶持,既疏遠亦親近。兩地辭彙也不盡相同,我們的“五腳基”,香港叫“騎樓底”;香港的“雜差”(便衣警察),這裏叫“暗牌”,有時看到對方的名詞,每個字都認識,但對其中意思,似懂非懂,很是有趣。
不論茶或咖啡,不嗜甜的人多喜歡加淡奶,淡奶拗口難讀,新加坡人叫它作“C”,因爲常見牌子(Carnation)第一個字母是C。港人看到同樣牌子的罐上印有康乃馨花,便叫淡奶作“花奶”,同工異曲,民間智慧,輕視不得。
以前市民文化不高,很多地名都是隨口亂叫,難免粗俗,隨著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,當局便對這些進行雅化,香港有個地方叫“吊頸嶺”, 粗鄙不祥,後來改爲“調景嶺”, 一音之轉,順耳又高雅。還有一個地方叫“咸田”,改稱“藍田”,用典巧妙,格調得以提升。我們也有相似經驗,重鎮“紅毛橋”,改名“宏茂橋”,文雅多了,還有“白沙匏(páo)”,改爲“白沙浮”,後來更改成“武吉士”,點鐵成金。
街道譯名也是饒有趣味,香港多譯意而新加坡多譯音,有時同一條英文街名,兩地叫起來卻是南轅北轍,我們的奎因街,香港叫皇后街;香港的廟街,我們卻翻譯成登婆街。大凡有Queen字的,香港大都譯作“皇后”(皇后大道中,皇后像廣場),新加坡則翻譯爲“女皇”(女皇大道,女皇鎮),從歷史角度來看,新加坡譯得比較高明。
吃西餐後通常會喝咖啡或茶,港人多選奶茶,國人偏愛咖啡。很久以前,市民托人幫忙,會附上一些金錢做酬勞,港人稱作“茶錢”,坡人則叫“咖啡鐳”,引證了兩地對飲料的不同愛好。
新加坡和香港,同列亞洲四小龍,有合作有競爭,但願百尺竿頭, 一同進步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eff Lam 的頭像
    Jeff Lam

    林Sir的部落格

    Jeff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